首页财商从新消费到新制造 杭州临平凭何抢占新质生产力“先机”?

从新消费到新制造 杭州临平凭何抢占新质生产力“先机”?

倜然2023-12-23 17:29:11

  中新网杭州12月22日电(鲍梦妮)“在这里,消费者可以在服装店买上一套锅碗瓢盆。”遥望科技董事长兼CEO谢如栋介绍,店铺内所见即商品,即便是用于装饰的摆件、家具,均可现场购买。

  12月22日,地处杭州市临平区临平新城的遥望X27主题公园开业。其通过引入国货IP店、老字号文创店、艺术家创作的展陈装置等,形成“既是网红打卡地,也是产品宣发地”的IP集合体,在进一步创新重塑新消费模式同时,引导部分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客流。

遥望X27主题公园。 遥望科技 供图

  作为浙江省首家“数实融合”商业综合体,“线上+线下”是遥望X27主题公园的一次新尝试。

  据了解,该主题公园以直播销售模式提高销量,实行线上线下同价,让消费者以直播间的低价在实体场景购物,并以线上商业利润平衡线下产业成本,使单位面积的坪效可超过传统商场的几十倍到一百倍,从而以运营代理的模式提供店铺,通过租金减免、低价运维、货源共享等方式降低合作方的线下经营成本。

  “我们期望在帮助本地老字号、传统商业等提升品牌力、激发市场活力、实现转型升级的同时,将部分利润转化为消费者的产品体验,拉动内需增长,推动供给侧改革。”谢如栋说。

  以该综合体为代表,近年来,临平聚焦时尚服饰、未来餐饮、宠物经济、直播经济等重点领域优势赛道,大力发展新消费产业。目前,当地共有跨境电商、直播电商企业及直播服务企业超2000家,电商商户超万家,带动就业岗位近10万个。

  位于杭州东北部的临平是两年前该市行政区划优化调整后设立的行政区,历史上这里也是杭州传统制造业的集聚重镇。如今,蒸蒸日上的新消费产业,成为临平在产业发展中谋新求变的缩影。

  前不久举办的首届杭州微短剧大会,让各方看见东道主临平的先见。当下微短剧风口正盛,临平已通过成立亿元微短剧基金“大美临卓”、打造“临影厂”影视拍摄基地、运营中国网络视听协会临平微短剧艺术指导中心等方式,早早布局。

“临影厂”影视拍摄基地。 临平区委宣传部供图

  在数智化方面,2019年以来,中国工业互联网小镇、中国首个未来智造工程师联盟、中国(杭州)算力小镇纷纷落户临平。时间的指针再向前拨,临平的传统制造业已在探索“智能制造”转型中走在前列。

  例如当地传统优势产业——纺织服装依托“设计+”“数字+”“科技+”等载体,逐步向时尚产业转型。以时尚产业为主的艺尚小镇已招引和集聚国内外顶尖服装设计师30余名、时尚类企业1500余家,累计完成投资超154.69亿元。又如本土老牌企业老板电器通过数字化改造,被列为浙江省首批“未来工厂”。

  从新消费到新制造,临平凭何频频得以抢占新质生产力“先机”?

  一方面,是产业发展导向的精准定向带来着“上下同欲”,谋定而后动。记者梳理近年临平区政府工作报告发现,当地始终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时尚产业三大主导产业,并明确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环节。

  一方面,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助力当地不断打造新兴产业聚集的“强磁场”。

  如今年,在杭州推动政务服务增值化的背景下,临平区依托线下实体机构企业服务中心和线上“一中心、三平台、八模块”的数字化服务平台,打造线上线下双向融合的“企业之家”,加快实现企业“只进一扇门、办成所有事”。

  此外,通过出台各类扶持政策来表达对新业态的“厚爱三分”,也成为临平“抢占身位”的重要手段。

  以打造电商平台新生态为例,该区针对新消费体验化、社交化、场景化特点,给予孵化载体运营、直播佣金、自播销售等方面奖补;针对新消费人才特点,将电商人才纳入区人才分类目录,对应给予人才政策。截至今年,其已累计向300余家新电商企业兑付各级政策资金9600万元,认定电商高层次人才70名。

  再如在人才政策上,当地聚焦“引育留用管爱”全链条环节,创新推出“青才十六法”,从实行平台引才、深化定向育才、支持创新创业等16个方面,制定28个人才工作项目,提升城市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今年临平还打造浙江省首个集聚式人才社区,通过整合“政银企村民”五方力量,打造“人才建融式家园”,激活人才发展“一池春水”。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该背景下,临平如何持续做好“新”的文章?临平区委书记陈如根表示,当地将以高水平谋划引领高质量发展,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抢抓市场发展机遇,全力以赴跑出项目落地“加速度”,不断扩大先发优势,形成发展胜势。

  可以期待,以新质生产力为新引擎,这一杭州最年轻的行政区还将有更多可能。(完)

【编辑:陈文韬】
鄱阳湖护鸟记:守护湿地候鸟 共建生态家园 留学生的“中国情结”:痴迷中华传统文化